绵绵后龙山,悠悠连樟河。绿水青山掩映的广东清远英德市连樟村秀美婀娜。走入盛夏的连樟村,处处生机勃勃:刻有“乡亲们一天不脱贫,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”字样的石碑前,游客在拍照留念;乡村振兴学院里,观众在了解连樟村的乡村振兴之路;灵芝公园里,中草药茁壮成长;扶贫车间里,村民穿着工衣赶货忙;特产街上,农副产品吐露芳香。
连樟村曾是省定贫困村、远近闻名的“空心村”,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元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。年10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考察时说:“乡亲们一天不脱贫,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。”“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,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。”“要一代接着一代干,既要加快脱贫致富,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、走向现代化。”连樟村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坚决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硬仗,已取得决定性成效。
来到这里的人都说:连樟村变了样。
游客在村中参观
游客多了,土特产好卖了
连樟村通过开展厕所革命、农房管控风貌提升、垃圾和污水治理、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配套等措施,在山沟沟里建起了总书记讲话广场、万里碧道、观光花海、连樟客厅、客家文化广场、乡村振兴学院等景点。
如今的连樟村处处皆景:建筑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,“上白下蓝”风格美观典雅;樟河碧道集生态、文化、休闲、景观、通行于一体,呈现出绿树成荫、小桥流水、鸟语花香的风景;观光花海每到花开季节,花色山色相映成趣,蜂飞蝶舞,赏心悦目。
连樟村再也不是那个闭塞落后的小村庄。每天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前来参观、休闲,有的来感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,有的来学习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“连樟模式”,有的来感受这里的乡土气息。连樟村的人气旺了,村民的土特产也有了销路。
7月3日,午后的一场暴雨,洗去了空气中的燥热和沉闷。连樟村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,像陈云芳递过来的鸡骨草茶一样甘甜。36岁的陈云芳带着咿呀学语的双胞胎女儿站在特产街最左侧的档口,向游客推荐自家的蜂蜜、豆角、竹笋、五指毛桃、土茯苓。她的婆婆邝阿姨左手拿着一把五指毛桃,右手拿着一块土茯苓,用流利的普通话对游客说:“这个煲汤好靓的啦!”吸引不少游客挑选购买。
邝阿姨正在给游客卖竹笋
从东莞来的游客莫先生认为,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,土特产的味道自然也好。他花了元钱,从陈云芳的档口里买了30多斤新鲜的麻竹笋、嫩嫩的茄子和豆角、又大又甜的火龙果。他说:“这里的竹笋新鲜又便宜。回去放点辣椒炒牛肉,味道肯定好极了。”
邝阿姨说,以前靠种地为生,靠天吃饭,收入很少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地里种的、山上产的,除了自己吃没有地方卖,很多都浪费了。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,游客多了,土特产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去,每天能增加一百多元的收入。
今年50岁的村民陆彩均深有同感。她家养了六七箱蜜蜂,每年都产不少蜂蜜,但是卖不出好价钱。如今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,陆彩均的蜂蜜越来越受欢迎。“春蜜能卖到20元一斤,比以前高了一倍。”她说,现在每年蜂蜜能卖一两万元,竹笋也卖几千元。
游客在特产街挑选土特产
陆彩均还在连樟村玩具加工扶贫车间做保洁工作,每个月工资有多元。“家庭收入增加了好几倍。”陆彩均说,在*府帮扶下,她家只花了两万元,就将泥瓦房改建成60多平方米的楼房。“我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,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她笑着说。
冯彩霞是扶贫车间的厂长,管理着几十名工人,都是本地村民。她种过稻谷、玉米、花生,靠天吃饭,收入也不稳定。她曾经在十几公里外的连江口镇一家玩具厂打工,早上天没亮就出门,回来已是夜深。但不管怎样起早贪黑,一年的收入也不到两万元。在家门口就业,冯彩霞不仅能就近照顾年过八旬的公婆,还能把红薯干、玉米、豆腐等特产拿到特产街销售。如今正是竹笋上市的季节,她家的竹笋就能卖一两万元。
扶贫车间
如今,在扶贫车间和产业园务工的村民,每月收入元以上,年收入能达5万多元。据了解,年,连樟村村集体收入68万元、村民人均收入1.77万元,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年收入2.08万元。
村庄美了,外出的村民回来了
如今,连樟村正由一个落后的乡村变为“网红”。村中道路宽敞平整,干净整洁,坍塌的河堤被改造成了绿道,浑浊的河水经过治污清淤后变得清冽,樟河碧道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古韵悠悠。
游客在灵芝公园游玩
华娇妹的农家乐就在总书记讲话广场旁、连樟河边。这是村里唯一的一家农家乐。步入其中,能看到青山如黛、碧水似镜,更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菜。
华娇妹是外地嫁过来的媳妇,娘家在英德市。她记得刚嫁过来时,村民一穷二白,进村的路都是泥巴路,摩托车只能推着走。结婚后,夫妻二人长期在外创业,一去就是20多年,只是逢年过节才回来。
“习总书记来村里考察后,我看到了好时机,就回来创业,带动村民致富。”华娇妹说。年底,她的农家乐正式营业,雇佣了6个村民,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有多人用餐,营业额达一万多元,“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,相信生意会越来越红火。”
“连樟村的商业街、现代农业产业园、乡村振兴学院等项目的相继落成,让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了家门口的发展机遇,纷纷回家创业。”连樟村*总支书记陆飞红说,原来趋向空心的村庄,向着“实心村”的方向发展,村子里又开始人丁兴旺。
陆奕祥也是回村大*中的一员。他在珠三角打过工,开过养殖场,种过砂糖桔。尽管夫妻二人吃苦耐劳,但家庭年收入也就一两万元,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开支。如今,他受一家公司聘请,负责管理仙草公园的中草药种植。妻子在扶贫车间上班,家庭月收入几千元,生活水准大幅提高。
文化浓了,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了
连樟村不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,也通过文化的涵养让村民们乐起来。村里建设了*群活动中心,设有基层*组织规范化建设*建展馆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多媒体体验区、亲子活动空间等。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开展诗书画学习和创作活动,可以唱歌、跳舞、品茶。客家文化广场则成为村民们另一个活动场所,这里正在建造村史馆,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元素。
连樟村*群活动中心
陆奕祥说,如今的生活丰富多彩了。逢年过节,文艺工作者会来到村里,为村民表演小品、歌舞等节目。“以前基本上没有娱乐活动,吃完晚饭,看看电视就睡觉了。”他说,现在村民都比较活跃,大家经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喝茶,感情比以前好多了。有空的时候,他会去跳跳广场舞,沿着河堤和绿道散散步、踩踩单车。
连樟河
回村两年来,华娇妹不仅感受到村里的环境好了,也感到村民们更快乐了。“以前村里没人跳舞,现在只要天气允许,村民们晚上都会去跳广场舞。”她说,遇到不忙的时候,她也跟村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。
如今,连樟村里好事新办、敬老爱幼蔚然成风,去年还成功举办了百对夫妻集体婚礼。“从来没想过会过上这种好生活,感觉自己越来越像城里人。”说起眼前的好日子,头发花白的村民陆上会开心地笑了。
记者:谭志红
责编:勾晓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