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、苦,微寒。入肝、心包经。
活血调经,利尿消肿。用于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恶露不尽,水肿尿少;急性肾炎水肿。
积血与积液
小指月说,爷爷,为什么叫益母草呢?
老爷爷说,顾名思义,乃有益于为人母者也,故益母草乃妇科常用药。
小指月说,为什么有益于妇人?
老爷爷说,妇人的疾病主要集中在月经跟带下,而月经跟带下主要体现在瘀血跟水停,益母草这味药既能活血化瘀,又能利水消肿,把瘀血水停两大病因都治理了。
小指月说,原来是这样,既活血又利水,真是一味有本事的药啊!
有个妇人生完小孩后,第一次来月经,肚子痛得没法忍受,医院检查,发现子宫里头有细小积块,以及盆腔里有积液。
老爷爷说,不管它是子宫积血,还是盆腔积液,你只需要把它看作是血水互结,用益母草活血化水,可以治疗少腹血水互结疼痛。
小指月说,只用一味益母草就行了吗?
老爷爷说,需要加点姜枣进去,调和中焦脾胃,这样气血生化有源,就更有劲去清除血水了。
这妇人一喝完这小汤方,肚痛立马消失,再喝几次去复查,盆腔积液没了,子宫里的死血消失了。
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:
蒲辅周治痛经方:益母草30克、煨老生姜30克、红糖60克、煎取3碗(每碗~ml)分三次热服。治经行腹痛,每于行经时服之,能治多年痛经。益母草能调经活血,利水消肿,最为妇科常用药,故有“益母”之称。
苦,微温。入脾、肝经。
活血化瘀,行水消肿。用于月经不调,经闭,痛经,产后瘀血腹痛,水肿。
清塘底,养好鱼
小指月问,爷爷,益母草跟泽兰都能活血利水,它们有何不同?
老爷爷说,益母草偏寒凉一些,活血利水还能清热解毒,所以血水化热可用它,而泽兰就偏温一点,所以能够温经,故血水偏寒的可以用它。
有个妇人结婚五年了,都还没有娃子,各项检查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,唯独月经每次都排出不少血块,而且容易腹痛,平时脸色有些偏白,轻度贫血。
这样医生给她开了不少补血之药,看看能不能够把血气补足有利于孕育。
八珍汤、归脾丸、四物汤、十全大补汤这些大补益气血之药,她没有少喝。
老爷爷说,指月这脉象关尺部瘀涩,说明下焦有血水挡道,所以想怀上娃子先得把血水挡道清开,欲助孕先调经。
小指月说,爷爷,前面都用那么多补血之品,调经之药,怎么还没有调好?
老爷爷说,你看她这么一派濡弱,其实是虚中夹瘀,她腹中刺痛,加上月经有血块,这喜色阴实挡道,如果不清开,血气就补不进来。
小指月马上想到每年村里的池塘都会做次大清理,把塘底的淤泥挖走,这样水才够深,鱼才养得肥,如果不把塘底好好清理,那么塘水就会变浅,水浅不养龙,当然鱼儿养不好。你即使再补水,没有清塘底的话,这水还是补不进去。
只有先清好塘底,才能养好鱼。只有先清除瘀血,才能养好新血,新血养好,才能养好娃子。
老爷爷点点头说,所以你用再多归脾汤、四物汤去养血,如果不把瘀血障道清开,身体照样受不住这些补益之品,一补就上火发热。就像塘底没清,一加水就往外溢。
这病人点点头说,没错,大夫,我喝多点补药就上火。
老爷爷笑笑说,你试试喝我这剂补药就不上火了哦,原来老爷爷在他胶艾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了益母草、泽兰、香附。
这样欲补先通,欲加清水先清塘垢。
她吃完这药,发现不单不上火,而且月经量大,不再有血块,气色渐渐转红润随后几个月就怀上娃子了。
小指月笑笑说,爷爷,我知道你加益母草、泽兰、香附的道理了。
爷爷说,什么道理呢?
小指月说,瘀不去,新不生。淤泥不挖掉,塘怎么能装足够清水。就像六味地*丸三补三泻一样,浊水不通过茯苓、泽泻、丹皮泻掉,那清水怎么能靠熟地、山药、枣皮补进来呢?
你用这胶艾四物汤补血水的同时,再用益母草、泽兰、香附,疏泄其气滞血瘀水停。这陈旧去则新血生,瘀浊尽则营卫昌。经水调和,子宫就有生生之机,身体便能够顺利受孕。
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:
朱荩臣经验活血利水喜用泽兰叶彭王氏,女,28岁,年8月2日初诊。患者月事愆期,婚后七载未孕。本期经水淋漓不断月余,腹痛绵绵,痛势加剧,则经量增多,色黯且有瘀块。前医以归脾汤、桃红四物汤治之不愈。邀先师诊治,脉呈弦涩,舌有瘀点,少腹喜温畏寒,拒按,诊为冲任失调,气滞血瘀。以胶艾四物汤加味。
处方:全当归10g,抚川芎5g,生地*、京赤芍、济阿胶(烊冲)、醋香附、茺蔚子各10g,泽兰叶15g,陈艾叶10g。4剂。药后少腹痛减,漏下未止,复以原方加泽兰叶为20g,续进4剂,并嘱醋炒麦麸布包熨帖少腹。上方服后,行瘀块甚多,漏下渐停,腹痛亦除。又以前方去赤芍、减泽兰叶为10g,嘱每临月经前服四五剂。3个月后果月事如期,半年闻讯已得身孕。
先师谓胶艾四物汤为妇科调经要方。香附、茺蔚子直入胞宫,善调冲任,为种子良药。妙在泽兰叶味苦微温,苦可坚阴,温可散寒,养血气,破宿血,芳香透达,分疏通利,无所隔凝。活血而不损血,行气而不耗气,乃为调经之佳品,故收良效。[江苏中医,(4):3]
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:点击查看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,收藏!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防己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桑枝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豨莶草、臭梧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海桐皮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络石藤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老鹳草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穿山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丝瓜络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五加皮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桑寄生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金毛狗脊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千年健
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雪莲花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鹿衔草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石楠叶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藿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苍术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厚朴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砂仁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白豆蔻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茯苓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薏苡仁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猪苓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泽泻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冬瓜皮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玉米须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葫芦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香加皮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枳椇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泽漆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蝼蛄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荠菜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车前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滑石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木通、通草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瞿麦、萹蓄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地肤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海金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石韦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冬葵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灯心草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萆薢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茵陈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金钱草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虎杖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地耳草、垂盆草、鸡骨草、珍珠草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附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干姜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肉桂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吴茱萸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小茴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丁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高良姜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胡椒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花椒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荜拔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荜澄茄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陈皮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青皮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枳实、枳壳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木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沉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川楝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乌药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青木香、荔枝核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香附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佛手、香橼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玫瑰花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绿萼梅、娑罗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薤白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天仙藤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大腹皮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甘松、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九香虫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刀豆、柿蒂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山楂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神曲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麦芽、谷芽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莱菔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鸡内金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鸡矢藤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使君子、苦楝皮、槟榔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南瓜子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鹤草芽、雷丸、鹤虱、榧子、芜荑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小蓟、大蓟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地榆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槐花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侧柏叶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白茅根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苎麻根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羊蹄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三七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蒲*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花蕊石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降香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白及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仙鹤草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紫珠、棕榈炭、血余炭、藕节、檵木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炮姜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伏龙肝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川芎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郁金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姜*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乳香、没药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五灵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