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骨草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苎麻根
TUhjnbcbe - 2021/3/2 22:21:00
贵州治疗白癜风 http://www.pfb1.net/m/

清热利尿,安胎止血,解毒。用于感冒发热、麻疹高烧、尿路感染、肾炎水肿、孕妇腹痛、胎动不安、先兆流产、跌打损伤、骨折、疮疡肿痛、出血性疾病。

苎麻根治蛇虫咬伤、中耳炎

有一天指月正在田地里松土,他用手去拨那土块,想把杂草拔掉,不料土中居然窜出一天大蜈蚣来,冷不丁地把指月的手咬了一口。

以前指月只听过被蜈蚣咬,非常疼,这回一试,简直疼到连眉毛都竖起来。

随后局部就肿胀光亮,老爷爷看后,随手就从旁边拔来苎麻,便捣烂取汁,给指月涂抹,那肿痛处这一涂,就像肿痛遭到克星一样,居然舒服多了,一个小时后,局部疼痛就消失了,肿也慢慢退下去,第二天再涂几次就好了。

小指月说,爷爷,为什么要用苎麻来解蜈蚣毒呢?

老爷爷说,有很多药都可以用来解这毒的,当时最方便解这毒的就是苎麻,随手一拔就是一大把,而这苎麻本身就甘寒,能凉血止血,清热解毒,新鲜的捣烂外用,可以治疗各种热毒疮痈,丹毒,虫蛇药伤。

如《浙江民间草药》记载,治蛇虫咬伤,用新鲜苎麻根捣烂敷上。

《日华子本草》讲,苎麻根主蛇虫咬。

老爷爷接着说,不仅可以用于蛇虫咬伤,对于身体的疮毒,苎麻根也有特效。

比如急性中耳炎,用苎麻根的汁水配冰片滴耳,很容易好。

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:

*荣活外治法治中耳炎经验

诊务之余,*老叙述,他祖母系乡村草医,有一治疗中耳炎之验方,经此验方治愈者颇众。后导师学中医时,其祖母即将此验方传授给他,*老得此方应用,确有效果。对中耳炎患者用之,无不效验,且愈者甚多,遂形成一套固定方剂。方法是以鲜苎麻根取汁加入冰片适量调匀,滴入耳内,每日滴3次,3日见效,1周痊愈。

鲜苎麻,《中药心法》中云:凉血止血,清热解毒,苎麻根甘寒。又《本草易读》介绍:苎麻根性味甘寒而滑,无毒,泻热散瘀,补阴润燥,是一味能止能行的佳品,近用痛肿疮毒、痔疮肿痛、蛇虫咬伤,单用鲜根捣汁内服,其渣敷患处。

冰片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通诸窍、散郁火”。又《唐本草》:“主耳聋”,耳道流脓可外用。《中药心法》:“冰片开窍醒神,清热止痛,功散火郁又通诸窍,外用能清热止痛,防腐止痒。冰片为卒凉之品,功力走窜,能透骨达邪,驱邪外出。

本方经*老继用验之数十年,亦收到显著疗效,治愈者亦不在少数。凡属血热感风,或湿热感风等浸淫疮,用之均获显著疗效。盖中耳炎(脓耳)的发生,外因是风热湿邪侵袭,内因是由于肝、胆、脾、胃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也。(陈翰芝整理)(《中华名医特技集成》)

胎热不安苎麻根

老爷爷挖这苎麻根,小指月把根皮剥下,就尝了起来,有点甘甜清凉,并没有其他异味。

老爷爷说,这味药非常平和,历来都用它安胎止血,凉血退热,所以一味苎麻根乃安胎要药。

小指月说,这苎麻根为什么能够安胎呢?

老爷爷说,它安胎是对于胎热不安,引起动血下血腹痛的,中医认为产前宜凉,产后宜温,但凉不可过寒,温不可过热,只要属于胎热不安的,都可以用。但不是所有胎动不安,都属于胎热,也有些是气虚或肾虚,或者气滞。所以也有人用白术、桑寄生、菟丝子或苏梗之类的药来安胎固肾补气,所以苎麻根虽然是安胎特效药,但也要分个寒热虚实而用之。

在《梅师方》中记载,治妊娠胎动下血腹痛,以单味苎麻根煎汤服用。

有一个妇人,因为劳损过度,导致胎动腹痛,下血,脉象虚数。

老爷爷说,虚为血少,数乃有热。

于是用四物汤去动血之川芎,加养血止血之阿胶,再配合苎麻根,三剂后,腹痛止,下血除。

小指月说,看来治疗胎动不安,不是纯用一味安胎药,如果因为劳损气血引起的,必须要以补气血为先,气血充足,胎系才牢固。

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:

邓兴贵经验

精胎常因脾肾两虚,气血虚弱,冲任不固,无力系胎,或阴虚血热,热伏冲任,迫血妄行,胎失所养而致。邓氏在临床上常用苎麻(去皮)20克,莲子(去心)20克,糯米20克,加水~ml,煮至莲子熟透为度。然后去苎麻,加入适量的红糖,再稍煮沸,候冷顿服,亦可分服。每天煎服1剂。一般是孕后第2个月开始服,服至孕已足3个月为止。以后可每周煎服1剂,如有腰胀、腹痛流血者,每天须加服1剂,并卧床休息,切忌房事。此疗法,经治疗19例滑胎患者,痊愈18例。

方中苎麻味甘性寒,无毒,有清热解毒、安胎之功效,且能清淫欲之瘀热。莲子味甘性平,有健脾补肾、安胎之作用,能清君相之火,又能固涩真气。糯米味甘性淡,补益脾阴,能实阳明空窍之用。红糖补血养胎,使胎不妄动,而胎气自安。此以五谷果实为方,诚王道之剂也。(《南方医话》)

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:点击查看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,收藏!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防己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桑枝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豨莶草、臭梧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海桐皮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络石藤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老鹳草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穿山龙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丝瓜络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五加皮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桑寄生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金毛狗脊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千年健

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雪莲花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鹿衔草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石楠叶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藿香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苍术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厚朴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砂仁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白豆蔻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茯苓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薏苡仁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猪苓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泽泻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冬瓜皮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玉米须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葫芦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香加皮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枳椇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()-泽漆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蝼蛄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荠菜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车前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滑石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木通、通草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瞿麦、萹蓄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地肤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海金沙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石韦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冬葵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灯心草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萆薢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茵陈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金钱草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虎杖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地耳草、垂盆草、鸡骨草、珍珠草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附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干姜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肉桂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吴茱萸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小茴香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丁香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高良姜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胡椒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花椒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荜拔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荜澄茄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陈皮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青皮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枳实、枳壳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木香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沉香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川楝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乌药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青木香、荔枝核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香附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佛手、香橼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玫瑰花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绿萼梅、娑罗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薤白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天仙藤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大腹皮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甘松、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九香虫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刀豆、柿蒂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山楂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神曲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麦芽、谷芽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莱菔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鸡内金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鸡矢藤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使君子、苦楝皮、槟榔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南瓜子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鹤草芽、雷丸、鹤虱、榧子、芜荑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小蓟、大蓟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地榆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槐花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侧柏叶

爷孙俩的中医故事-白茅根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苎麻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