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骨草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端午,好多人跟我讲起独特的客家粽和赛龙舟
TUhjnbcbe - 2021/3/7 2:58:00
山东白癜风医院 http://m.39.net/pf/a_5837448.html

客名君按还没到端午呢,几位好朋友就纷纷和我聊起灰水粽。特别是一位大洋彼岸的姐姐,根本买不到灰水粽。我和她讲,下次您得带布惊叶出国了,自己做。的确,客家人端午节吃的粽子非常独特,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。

端午节,客家人一般叫“五月节”。在梅州、武平、寻乌,都叫“五月节”。梅州童谣这样唱:“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香蒲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稻儿*……”《太平御览》载:“仲夏端午。端,初也。”

梁实秋写道:“今日何日?我家老妈子曰:‘今天是五月节,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,点缀点缀。’我家老太太曰:‘今天是端午节,应该把钟馗捉*图,悬在壁上,孩子脸上抹些雄*酒,辟邪辟邪。’”这是闽南的五月节。在北京度过童年的客家作家林海音在《我的童玩》中写道:“用丝线缠粽子……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,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,有的送人,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。这是旧时北方的过法。”

客家人的五月节,有其独特的过法,也有独特的美食。

客家人独有的粽子,叫“灰水粽”,在梅州、广西叫灰水粽,或者碱水粽,台湾叫碱粽。顾名思义,糯米中要加碱液。客家灰水粽外形看着扁平,大的约有半斤重,过去便于保存当干粮携带。现在则越做越小巧,味道清淡而不腻,完全突显食材的自然特色与香气。兼具粘、软、滑的特色。吃时蘸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。粽肉颜色像果冻一样橙*晶莹,是因为用植物灰水浸泡过的缘故。

果冻一样的客家灰水粽(图虫)

灰水粽,在过去是客家人祭祀不可或缺的祭品。传统所用的灰水,用天然植物“布惊”或“*粄树”烧成灰制成。客家人常把深山野岭中的树头、草根一一请出山,做成美味而养生的佳肴,这些美食往往在其他地方吃不到。例如五指毛桃根、牛乳树茎根、鸡矢藤、五叶神、溪*、红丝线、鸡骨草、老艾根、铁甲草等。灰水粽的制作,也是体现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药草的习惯。

客家人将布惊烧成灰做粽子

布惊,学名杜荆,是客家地区常见的植物,被客家人充分利用。女人生娃用布惊树头煮水冲凉,可防月子抽筋。布惊籽晒干缝成枕,小孩枕之可安眠去湿。布惊枝叶煎汤洗身可治皮肤病,嫩叶擦身可治癣疥。在围龙屋中用布惊树燃烧,蚊子闻味而逃。在客家人看来,布惊,就是“不惊”。

将布惊、*豆苗、稻草一起烧成灰,再将灰加水煮,滤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锅中,细火慢煲。用这个糯米包出的粽子就带有这三种植物的清新香味,灰水粽因此得名。煮好的灰水粽,色泽金*,晶莹亮泽,味道恬淡且有一种清奇的植物清香,淡而不寡,粘而不腻。

客家人为什么这样做粽子,竟然把植物烧成灰泡糯米?一来有杜荆的养生解毒功效,二来较耐保存,三是低糖、不腻。

*粄树灰,则主要是福建武平、梅州平远的客家人使用。平远人也将*粄树灰水加糯米,做成美味的*粄,这是一种清新解腻的日常主食。

客家人讲究食材,体现在粽子上,除了山中植物,就是粽子的主体——糯米了。有些好米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。特别的山水,滋养特别的米。就像茅台酒,稻米和水源都是赤水河特定地区和时段的。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五回,“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,尤氏早捧过一碗来,说是红稻米粥;贾母接来吃了半碗,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。”可见这种稻米就比较稀罕。

连城姑田的赤稻红糯米扁担粽,据说稻米始于南宋,只在闽西客家的姑田小村才有。其原料是一种两米多高稻杆的赤稻红糯,味道清新可口,搭配当地的五花肉、御豆、香菇,别有风味。之所以绑成扁担状,据说是为了塑造弹牙的口感,扎得越紧越有滋味。

赤稻红糯米扁担粽(小马供图)

五月节,客家人吃艾粄。客家人把艾草叫“五月艾”,大概是此时的艾草最为蕃秀。梅县客家话里,艾草的“艾”,叫nge(“去”声),和“腻”字一样的发音。这种苦味的草和糯米的甜联系,让人想起史湘云叫宝玉时,把“二哥哥”叫成“爱哥哥”。明明是苦的“艾”(爱),却说成“腻”,和客家山歌一样,偏生了些甜粘宠溺之感。

客家传统的艾粄,会用到艾草、麻叶、鸡矢藤、白头翁、枸杞叶等各种植物。其中的艾草和北方常见的艾草品种不太一样,梅州人叫“五月艾”,味道清香,常用作食物。客家艾粄的传统做法如下:将各种草药洗净、去梗、煮熟,拌在预先浸透过并滤干的糯米(加一点粳米)中,用碓舂成团,添进些红糖拌匀,制成块蒸熟即成。农历五月,旧称“恶月”,过去是瘴疠最为盛行的季节,人易患疾。含多种青草药的艾粄软糯可口,可除湿解毒。

端午节,是客家人的盛大节日,作为汉族民系,赛龙舟必不可少。在燕翼围所在地——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,每年端午有个独特活动——太平“池塘”龙舟赛,自明弘治年间创办以来至今余载,久盛不衰。地点在著名的燕翼围旁一口池塘里,场地是一口15亩大小的池塘,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龙舟赛场。参赛队由若干支男队和女队组成,在池塘里角逐,激烈程度毫不逊色大江大河里的比赛。

该盛会为期5天。五月初一为龙船下水。初二为参赛船队报名的时间。初三是“龙船会”。初四至初五上午,龙船进村扫邪。初五为龙舟比赛。在举办龙舟赛之前,当地客家人还会依传统风俗,举行迎龙神、龙船下水、千人宴、巡村等多项端午活动。如今,太平堡龙船盛会已成为龙南人的端午节印象符号。

龙南太平堡池塘龙舟赛(刘卫东摄影)

根据《梅县文史》(第38辑)记载,梅县松口有赛龙舟的传统,每年端午五月初五初六,在近城梅江上赛龙舟。年赛过一次,年出版的《梅县大观》中有一张当时赛龙舟的照片,当时梅江桥只建成了一半。

年梅江上赛龙舟(《梅县大观》资料)

端午节之际,客家地区有一种花,客家人叫“龙船花”,华丽而繁盛,这个名字也说明了客家人赛龙舟的习俗。根据《乾隆嘉应州志》记载,龙船花开于端午赛龙舟时,其叶能消肿。明朝的张岱在《夜航船·天文部》中说:“端阳日以石榴、葵花、菖蒲、艾叶、*栀花插瓶中,谓之五瑞,辟除不祥。”可见传统上中国人一直把菖蒲视为辟邪之物。菖蒲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《本草经》说:“菖蒲主治风寒湿痹,咳逆上气,开心孔,补五脏,通九窍,明耳目,出音声。久服轻身,不忘不迷。延年。益心智。高志不老。”

民谚说: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按照汉族习俗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楣,并用菖蒲、艾叶、榴花、蒜头、龙船花,制成人形或虎形,称为艾人、艾虎,可以辟邪;或者制成花环、佩饰,用以驱瘴。其中菖蒲主富贵,且形如剑,和艾草一样有可值药用的香气。

端午节,客家人在家门口挂的不止有菖蒲、艾草,还有葛藤。

挂葛藤的习俗不知来自何时,故事也有不少。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,唐末*巢之乱时,一日恰逢端午,*巢行*至福建宁化石壁,路遇一逃难的客家妇人,背着一个十岁小孩,手牵一个四岁小孩,便问其缘由。“听说*巢*队将至,大孩为大伯之子,其父母在战乱中身亡,现恐被他人抓去,所以背着,年幼者为我儿。”妇人说。*巢隔山摇剑,杀人如麻,此刻却感其大义。*巢告知她:“我乃*巢,我们不杀穷人和好人。你落户时在门前挂上葛藤,即可避祸。”妇人到石壁村便将门上挂葛藤的事告诉乡民,于是全村照办,得以免祸。

葛藤(图虫)

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,叫“客家葛藤坑”。第一代客家人居住的葛藤坑,家家户户挂葛藤。自此,客家人每年五月节门挂葛藤辟邪成了习俗。还有一个版本是东晋末年的石勒,路遇邓攸挑着自己的幼子及兄嫂遗子绥景逃难。传说归传说,但葛藤这种客家地区常见的野生植物,用处颇多。葛叶和葛花可以煮汤,葛根可当粮食、做仙人粄,葛汤可延年益寿,葛丝可做衣裳。客家人从葛藤村走出,开辟稻田,兴建学堂,生息繁衍。

端午洗艾澡,也是一种传统。海南的客家人,在五月节用艾叶、红花、鸡屎藤、灯笼泡、山蒌叶、山椤、榕树叶七种植物煮水,正午之时给孩子洗浴,据说可以驱虫除秽,保佑孩子平安。

赣南客家人在五月节祭祀土地神,摆上熟香的三牲、三碗饭、三双筷、三杯酒、三杯茶,点烛、跪地,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平安丰收,仪式庄严隆重。现在,端午祭祀仪式有所简化,在家门口点三支香,或在餐桌上添碗筷和椅子,延续了汉族传统敬祖穆宗的观念。

赌王女儿、香港女首富何超琼家族的传富密码

*永玉和张梅溪在赣南,一爱便是一生一世

扫下面
1
查看完整版本: 端午,好多人跟我讲起独特的客家粽和赛龙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