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,闷热难耐,加之经常下雨,又湿又热,汗出不畅,食欲不振,神疲乏力,相信不少人在夏季都有类似症状,这是“湿”在作怪。日常怎样调理?相信这也是大家的疑问,首先我们来看夏季为什么要祛湿养生。
夏季为何要祛湿养生?
夏季因环境温度高,湿度大,易感湿邪,若再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可出现湿阻。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,大自然将丰富的四季变化赋予人类,同样在养生方面也应遵循规律。
我国疆土广阔,夏季除了骄阳似火之外,在许多地方还有连绵的阴雨和台风。夏季,特别是长夏期间,祛湿是重要的养生内容。中医所说的长夏,一般指的是夏末秋初之时,或指代夏季中高温、多雨、潮湿的特殊时段。这个季节空气中湿度最大,所以说“湿”是长夏的主气,因此《理虚元鉴》特别指出“长夏防湿”。
闷热潮湿,阴雨连绵,或久居卑湿之地,或涉水作业,或汗出沾衣,更容易感受湿邪变生疾病;或因夏季饮食不注意,过度进食生冷或误食发霉变质的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生。
“湿”对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?
在中医理论中,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,还能够向上向外输布营养精微物质,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,然而它却最容易被“湿”困住。最早在《*帝内经》中就提出,脾喜燥而恶湿。打一个比方来说,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,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。
“湿”会造成哪些表现?
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、肢体困重、胸闷腹满、口淡、胃口不佳、腹泻便溏、小便不利、水肿、舌苔厚腻等表现。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,牵一发而动全身,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,临床表现还会因人而异。湿重者多见两类,一是寒湿,寒邪与湿邪兼夹;二是湿热,热邪与湿邪兼夹。想通过日常和饮食祛湿,先要辨识湿的类型。
根据“寒湿”“湿热”的不同因湿祛湿
01
寒湿人群及去湿方
寒湿人群的表现: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凉食,如喝冷饮、吃雪糕等。表现为舌质淡,舌苔白。怕冷,吃凉食或受凉后容易腹胀、拉肚子。胃口不好,口淡,不想喝水。容易疲倦,严重的可出现浮肿,如手脚肿、眼泡肿等。
适宜食材
煲汤、炒菜时,适宜加入温性的姜片、花椒、陈皮、砂仁,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。寒湿者往往还存在脾胃虚寒,可适当加一些祛湿、健脾的药材,如茯苓、淮山、*参等。常见的祛寒湿汤,包括太子参茯苓陈皮排骨汤、扁豆茯苓猪骨汤等。
调理方
祛寒湿,健脾,我们可以直接服用茯苓粉、山楂粉和山药粉。
茯苓:利水渗湿,健脾和中,宁心安神。茯苓味甘淡性平。甘能补中,淡则能渗,即能滋补心脾而益肺,能利水通窍,其特点是补而不峻,利而不猛,即能扶正,又能祛邪.。
山楂:味酸、甘,性微温。本品酸甘开胃,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,化浊降脂。
山药:味甘,性温、平,无毒。补脾养胃,生津益肺,补肾涩精。用于脾虚食少,久泻不止,肺虚喘咳,肾虚遗精,带下,尿频,虚热消渴。
三者按照1:1:1的比例混合,温水冲服可以祛湿,健脾。
也可将生姜20克、*参10克、砂仁6克、陈皮5克,一起煎煮。
不宜
对寒湿者来说,鸡骨草、火炭母、土茯苓偏寒凉,会加重脾胃虚寒。脾虚,则水湿运化更不顺畅,加重湿邪内生。
02
湿热人群及祛湿方
湿热人群表现: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煎炸、烧烤类食品。表现为口苦、口干,舌苔厚、*,困倦乏力,老觉得睡不醒,咽部分泌物较多,大便不通畅、黏腻,精神烦躁。
适宜食材
如果湿重于热,内热不严重,可用偏凉性的土茯苓、苡仁等煲汤。湿热并重甚或热重于湿的,可用偏寒性的绵茵陈、蒲公英、鸡骨草等。常见的祛湿热汤,包括土茯苓粉葛冬瓜猪骨汤、苡仁白扁豆鸡脚汤、木棉花莲蓬苡仁汤、绵茵陈鲫鱼汤等。清湿热的药材多偏凉,有时候人体未必能接受,可以适当加点陈皮。中医称之为“引经药”。
中药调理方
祛热湿,我们可以直接服用茯苓粉、葛根粉。
茯苓:利水渗湿,健脾和中,宁心安神。茯苓味甘淡性平。甘能补中,淡则能渗,即能滋补心脾而益肺,能利水通窍,其特点是补而不峻,利而不猛,即能扶正,又能祛邪.。
葛根:本品辛甘而凉,性善升散,入脾、胃、肺经。具清热、降火解肌退热,生津止渴,透疹,升阳止泻,通经活络,解酒毒等功效。用于外感发热头痛,项背强痛,口渴,消渴,等热症。
二者按照1:1的比例混合,温水冲服可以清热,祛湿。
也可以将茯苓、淮山、莲子和芡实各20克,一起熬煮,后服用。
03
日常运动祛湿
运动祛湿,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有助于激发人体阳气,阳气充足,则脾胃运化功能增强,减少体内水湿停滞。同时,运动排汗,也有助于祛除湿气。运动化湿,可选择慢跑、走路、练八段锦等中低强度的运动。
运动的时间、强度,以自觉微微出汗为宜,不宜锻炼到大汗淋漓。出汗过多,又未能及时擦干或及时更换衣服,也会招致湿邪入侵,或导致风邪侵袭而感冒。不建议在夜间、清晨进行运动。这些时段雾气较重,祛湿不成反易招来外湿。
PS: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