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疫情让许多人都失去了季节感,衣服从羽绒服换到短袖,出门都是口罩一戴,谁都不爱。就在天气越来越炎热时,大部分人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,广东人却通过颜色变深的水泥地面和黏稠的空气,嗅到了另一场战争的气息:口罩或许可以摘下了,但与“湿热”的缠着年复一年、永无休止。凉茶,就是对抗这场战争的最佳武器。
广东的夏天是“茶”色的
虽然广式凉茶已经装在红罐、金罐里畅销全国,但老广们对于这种罐装凉茶是非常不屑的,且不说配方和原材料,就那一股齁甜味不知道加了多少糖,但凡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凉茶不是那个味。
虽然被命名为“凉茶”,但凉茶并不是茶叶泡水后放凉了喝,而是用“凉性”中草药煮的茶汤。岭南的夏季闷热而漫长,老广们不仅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,还要清热下火、预防“湿热”造成的疾病。至于广东人所说的“火气”,本身就是个谜,似乎万物皆可能“上火”,所以凉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东人的“续命水”。
广东人的一生,离不开三种液体:老火靓汤、糖水和凉茶。前两者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、精力去煲,凉茶却只需简单的冲泡,可以做到如影随形、无处不在。广东小朋友去春游,大多背着一瓶夏桑菊凉茶代替白开水;平时上学时,则是灌一壶鸡骨草凉茶;暑天路过小区门口的凉茶铺,自然就去买一纸杯,都不用坐下,站着几口喝光再走,一切对于广东人来说发生得稀松平常。
广东的凉茶铺遍布于城市的街头巷尾,既有连锁店,也有直接以店主姓氏命名的独家店。一般就一个小铺面,立着个柜台写着各种凉茶的名称,台面上是一排水壶,有的会摆一只标志性的大葫芦。过去传统的凉茶铺设有炉灶,卖现煲的凉茶,现在广深两地很难看到了。
凉茶是广东人对“凉”的终极追求
广东省是我国光、热、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,夏天就不用说了,即使冬天,也经常到11月还宣告入冬失败,凛冽干燥的冷空气很难到达广东南部。广东的春天短得可以忽略不计,全年大部分时间有令人困扰的“暑湿”。这样的气候极利于细菌繁殖,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称之为“南方多瘴气”。
现代医学不普及的年代,广东先民们通过总结生活经验,发现一些植物对“湿热”引发的炎症、消化不良等有缓解作用,并将它们定义为“寒凉”。时至今日,依然能通过广东方言发现人们对“凉”的追求——苦瓜被称为“凉瓜”;闽南地区的烧仙草在广东被称为“凉粉”;各类令人口舌生津的果脯被称为“凉果”。
广东人不仅追求“凉”,更要“凉而不寒”。比如螃蟹是“寒性”的,所以吃完蟹要喝姜茶;草药是“寒凉”的,所以凉茶最好喝温热的,许多凉茶铺都是提前熬制好凉茶,顾客买的时候用水壶里的热水冲兑,方便当场趁热喝。
过去广东人几乎完全不吃辣,也很少吃油炸或烧烤的食物,如今随着川湘菜席卷全国,广东人也不拒绝重庆火锅和剁椒鱼头了。但吃完一定要喝一樽(粤语的“瓶”)凉茶,这样就能把食物里的“热气”一笔勾销。
凉茶真的要“凉了”吗?
广东人哪怕从未在家煲过凉茶,也对各种凉茶原料信手拈来:鸡骨草、夏枯草、金银花、淡竹叶、罗汉果、鸡蛋花、布渣叶、蒲公英……不同的配方对应不同的症状,虽然不能说全,但至少也知道一两种配方,而草药的搭配,从一两种到十几种不等。这是广东特有的凉茶文化。
可是今天的凉茶行业,前景并不乐观。讲究手艺、诚信经营的传统凉茶铺被奶茶店包围,在城市角落里夹缝中求生存;前段时间报出的为增强疗效,在凉茶中掺入西药的新闻更是给这个行业致命一击;连锁凉茶店的规模日益萎缩……
现状令人担忧,但并不意味着凉茶行业的衰落,因为凉茶的生命力本就蕴藏在街头巷尾和广东人家的炖盅里。只是希望存在至今的凉茶铺用心做凉茶,不要再发生新闻报出的类似事件,让人真正寒了心。最后提醒:凉茶不能代替药物,身体不舒服应该及时就医。还有凉茶不能代替白水,夏天还是要多喝水解暑,凉茶只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量饮用。